40
您现在当前的位置: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焦点丨“互联网+”时代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作者:搜狐网 发布时间: 2019-03-16

20190316770344.jpg


当前的信息化理念、信息化思路、信息化实践正在转变,“互联网+”时代校园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推进将围绕着用户、数据、业务、应用展开。



以用户服务为中心



以用户服务为中心,是校园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也是体现“以人为本”教育发展理念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在极度扁平化的网络环境下如何规划信息化工作。以“用户”为中心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


校园信息化的用户群发生了由部门到个体、由局部到全部的变化,自然用户的需求也由原来的单一到现在的多样,由原来的“要我用”到现在的“我要用”,需要信息化工作者密切关注用户需求跟踪分析用户需求进而引导激发用户需求,在尊重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规划需求


其二,以用户的体验为中心。用户体验良好的前提是对用户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描述,在整个校园信息化工作中有各种角色的用户,教职工、学生、校领导、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要考察用户的全生命周期,建立针对角色用户的节点模型,个性化的服务模型决定了用户的体验和服务的质量,也决定了信息化服务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90316423615.jpg



以数据分析为支撑



云计算技术可以将校园中的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数据组装起来,通过大数据挖掘等分析技术,在网络空间中建立校园的虚拟映像,以便从多个层面来把控学校的运行情况。


首先,数据分析对教育教学有支撑作用。通过对学生图书借阅、选课、考试成绩等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培养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而调整优化;通过对学生资源获取、在线学习情况等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而改进教学内容。


其次,数据分析对校园生活有引导作用通过对教室、自习室等基础设施热力图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集中位置,从而避开热点寻找合适的学习地点;通过对社团活动的分析,就可以发现热点社团、冷门社团,从而根据自己兴趣有目的地参与。


最后,数据分析对管理服务有预测作用。通过对一卡通消费数据的分析,就可以发现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进而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帮助解决;通过对电力、热力等基础设施的数据分析,就可以发现学校的能源结构。


通过对教师教学、科研等综合情况的分析,就可以发现教师的发展方向,主动为教师提供急需的空间和资源。数据在学校的综合利用,既可以影响学生、教师,也可以为管理层提供科学规划和决策支持。


摄图网_400077533_banner_副本.jpg


以提升应用为目标   

 


信息化工作要拉近用户与应用的距离,增加用户与应用的亲和度,提升用户对校园信息化的黏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角色决定应用内容。当前用户登录应用系统看到的功能是一致的,只不过根据权限有的功能可以使用有的功能不能使用。要提升应用的信度和效度,不做“无用功”,就必须推送与用户角色适配的轻应用。

 

二是互联网化应用模式。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是实时“在线”的,要提升信息化应用效果,就要保证应用的实时响应,通过短信、邮件、推送、微信、钉钉等多种方式让信息“零时差”直达用户。

 

三是用户参与应用评价。现有的信息化应用中少对应用本身以及应用提供者进行的评价,用户在应用中的参与感差、积极性不高。要提升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就要赋予用户在业务应用中的“主人翁”地位。


20190316637146.jpg



  以业务融合为主线    
 


在信息化应用组织分割、条块分割的状况下,如何重新规划业务流程、重新封装业务功能是当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业务是根本基础,业务是主线牵引,应用建设要遵循业务的本质,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及相关技术进行业务融合。


首先是原有业务应用功能碎片化。要抛开组织机制枷锁,将原有业务系统功能进行碎片化、细粒度化,跨越部门职责权限,重新梳理业务处理的真正流程,将碎片化功能接入服务管理平台转变为“服务”的形式进行统一管理。


其次是组建业务流程柔性化。根据梳理出来的业务流程建立灵活可变的流程模型,当事务处理过程发生变化时,流程模型可以快速地响应支持,将流程模型注入服务管理平台,用于服务的审批和授权。


最后是封装业务功能轻型化。根据流程模型进行服务装配,将装配完成后的轻应用推送给个人用户。当前业务流程规划要保持适度适中原则,流程过于细致会产生大量轻应用,流程过于粗犷又达不到业务融合的目的。


总之,校园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很接地气的工作,一味地追时髦赶潮流炒作概念、过度包装,只会造成外表的鲜亮、内里的哀怨,也只会留下信息化是 “砸钱”这样的负面印象。


信息化工作还是要从学校用户出发、从现有业务出发、从已有应用出发,找寻用户需求与应用服务之间的差距,理解用户的行为与体验,借力新理念、新技术、新平台触达传统信息化服务痛点,激发用户积极性,建立用户与应用间的密切关系,形成信息化有效推进的正向合力,最终提升校园信息化工作的品质和效率。


郑重声明:本文来源:搜狐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公众号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